特稿

  • 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的重大影响

    辛向阳;

    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将会深刻改变人类世界的社会面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不断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中发展着的现代化,是为人类发展找寻新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破解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各种悖论中成长的现代化,是能够解决世界性难题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创造人类奇迹过程中壮大的现代化,是不断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现代化。

    2021年05期 No.23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理论前沿与经典新读

  • 重估恩格斯晚年辩证法探索的价值

    刘魁;张瑞芳;

    对于恩格斯晚年的辩证法探索,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误解,以为恩格斯晚年的研究重心是研究自然辩证法,有人甚至进而把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对立起来。实际上,恩格斯晚年探索的核心是试图探寻包括自然、社会与思维三大领域在内的普遍规律,建构普遍的辩证法体系,为唯物史观奠定科学的本体论基础,自然辩证法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环节。不论从辩证法的思想史角度看,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恩格斯晚年的辩证法体系探索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至于恩格斯与马克思之间的辩证法思想差异,其实更多的是研究分工与研究视域的差异,具有互补关系,不存在所谓的立场对立问题。恩格斯的探索给我们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建的结果。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对于恩格斯的辩证法的理论价值重视不够,需要从历史视角深入探究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

    2021年05期 No.23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杨英姿;

    唯物史观是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唯物史观认为,人与环境是相互创造发展的,人类实践活动不仅继承着既定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也创造着新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扬弃生态异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唯物史观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唯物史观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资本逻辑、工业主义的扬弃和超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时性和共时性辩证统一的新的文明形态,是绿色化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需要对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为核心的整个社会存在进行生态变革,开创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21年05期 No.23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 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民主的时代诠释和多维建构

    王洪树;

    作为一种政治价值,民主是近代以来人类的共同追求,然而实现民主的路径不一而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具有民族特质的中国式民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中国式民主实践探索的政治结晶。它顺应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公共生活的集体期盼,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践行,是宪法民主精神的政治实践探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其正确政治导向;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夯实了其发展基础;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普及深化了民众对其政治认同;宪法精神的程序展现使其有序发展;协商和选举的多维探索拓展了其运行方式;良善治理构成了其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导向。多维建构和有序高效运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西方民主政治的比较中具有显著和深厚的内在优越性。

    2021年05期 No.23 3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路径分析

    蒋桂芳;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社会问题,立足劳动的特殊教育功能提出的新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新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强调积极、主动、创造性劳动对立德树人的丰富价值,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主张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中起基础作用并在"五育"整体中起融通作用,形成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育人形式、课程设置、机制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实施指明了实践路径。

    2021年05期 No.23 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现实背景、理论特征与时代贡献

    陈金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难题凸显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科学引领社会思潮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理论主题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的探索与实践,彰显人民性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蕴含丰富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体现社会思潮引领实践的科学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战略指引。

    2021年05期 No.23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百年党史党建

  •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构的成立考证及启示

    张绍荣;代金平;

    作为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构前身,中国共产党中央监察委员会是在党的五大上选举产生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构是党在对革命性政党纪律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在尖锐复杂的革命斗争实践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思想指引,得益于共产国际的帮助支持,根植于党员规模迅速壮大的内在需要,迫于大革命时期党所面临严峻形势,是党内地方纪检监察成功实践的集成提升,参考借鉴了国内外政党建设经验,有力开启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革命征程。以历史启迪现实,新时代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把准政治机关定位,突出政治监督;聚焦主责主业,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提升监督执纪效能;永葆革命政党本色,锻造纪检监察铁军。

    2021年05期 No.23 6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热点问题论析

  • 坚持和完善驻村帮扶制度的意蕴、困境和路径

    何家伟;李超梅;

    驻村帮扶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需要。就其价值意蕴而言,坚持和完善驻村帮扶制度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强化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的现实需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当前,驻村帮扶制度面临着驻村干部职能和角色定位不明晰、驻村干部与村干部权力博弈、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滞后、内生性发展动力激发不足等现实困境。因此,要强化驻村帮扶职能和角色定位、建立干部沟通合作机制、优化驻村帮扶干部激励机制、健全"造血式"驻村机制,在改革创新中坚持和完善驻村帮扶制度,使之更好地为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乡村振兴服务。

    2021年05期 No.23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新发展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径

    李曙霞;

    新发展格局旨在服务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其内在要求。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将极大拓展国内市场空间,加快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产业区域布局与结构调整。新发展格局将为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而区域协调发展则有利于扩大市场容量、有效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稳定和扩大内需,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和国内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引导新发展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轨道至关重要。为此,对外需要促成国际循环基本稳定,为新发展格局构建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安排赢得时间和空间;对内则要加强战略规划,推动新发展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融合,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2021年05期 No.23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