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党建

  • 《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起点——毛泽东对一部手稿的重新发现与重新阐发

    刘书林;

    毛泽东在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转战闽西、赣南期间,不但抵制了党内教条主义的错误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建军路线,还在当地深入调查研究,并于1930年5月写出了《调查工作》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力作。两篇文章一反当时动辄"拿本本来"的教条主义习气,提出了中国革命胜利要靠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形成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开启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由于这两篇文章在革命战争年代中遗失,1961年1月,当毛泽东重新发现其中一部手稿时,他百感交集,表达了对这两篇文稿的高度珍惜和重视。毛泽东立即在中央领导同志中印发并讨论了文稿的意义,进而在党内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之风,重新阐发调查研究的现代内涵,领导全党坚定不移地继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重温这一历史过程,能更深刻体会到毛泽东思想来之不易,更加认识到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是指导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生命线。

    2021年01期 No.19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理论前沿与经典新读

  • 《共产党宣言》的人民性探析

    杨建义;

    《共产党宣言》的人民性集中贯穿于对无产阶级形成过程及其时代地位的揭示中,反映在对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的论述中,体现在对资产阶级的彻底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价值目标的追求中。领会《共产党宣言》的人民性,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价值立场。

    2021年01期 No.19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 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理论序曲——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轴心文本的当代解读

    熊登榜;熊一;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是旨在说明资本主义历史生成的必然性的同时,其被共产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命运同样必然。但学界有关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争论至今未曾停止。深度解读马克思第一次论及社会形态问题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厘定文本的三重语境前提下,针对书中三处叙述前资本主义社会状貌的真实寓意,确证这三种类型的社会实系整体意义上的"以共同体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与私人所有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相对应,绝非各自有别且渐次嬗演的三种独立自存的社会形态。

    2021年01期 No.19 2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资本论》科学性的争论与真意

    李逢铃;

    在《资本论》的阐释史中,以往学者对《资本论》科学性的解释一直是模棱两可、各执一词。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仅在于阐释者之间阶级立场不同,更在于他们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差异。受自然科学观念的影响,以往学者对《资本论》科学性理解的分歧,大致是在价值、道德判断,意识形态与哲学三重视角阐释下所产生的。实际上,《资本论》所具有的科学性是"历史科学",在研究方法、对象和结论上都不同于自然科学,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自然科学的局限性。

    2021年01期 No.19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 条件·原创·特色: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三个视域

    王刚;

    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应对"两个大局"的现实考量以及党的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形成的独特条件。这些独特形成条件,成就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一系列原创性的理论贡献。这些原创性理论又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强烈的问题意识、真挚的人民情怀、自觉的大局意识和宽广的世界视野等鲜明特色。形成条件、原创性理论贡献和特色成为理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三个重要视域。

    2021年01期 No.19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中国现代性建构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张艳涛;杨安;

    中国现代性建构源自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根本要求,也是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才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国现代性建构正在开辟一种新的现代文明形态。

    2021年01期 No.19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热点问题论析

  • 民间规范在乡村治理中的法律适用

    宋才发;刘洪源;

    新时代推进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不能仅依赖国家立法,还需要推动地方性法规与国家法律守望相助。在地方法规的制定方面,民间规范是一种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作为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法治概念,民间规范与地方立法存在一定的同构性,地方立法具有吸纳融合民间规范的调适功能。乡村社会正在由"因俗而治"向"依法治理"转变,民间规范蕴含乡村治理的法治功能。习惯法具有与国家法相互调适功能,乡村治理法治化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定性。新时代加强乡村治理需要加强习惯法、公序良俗和乡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合理适用。

    2021年01期 No.19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中国特色大学治理的历史演进、内在逻辑和推进路径

    张海滨;

    中国特色大学治理是历史演进的结果,经历了在曲折中探索确立中国特色大学治理结构、在规范中提升中国特色大学治理水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学治理三个阶段。以党的领导确保治理正确方向、以遵循学术规律为前提构建制度体系、以能力建设提升治理效能是中国特色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学治理现代化,要确立以"四为"方针为导向的大学治理理念、完善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的大学治理结构、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大学治理机制、提升以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大学治理能力,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制度支撑。

    2021年01期 No.19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探索与争鸣

  • 关于“人是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及其他——答奚广庆先生

    韦定广;

    社会主义是否要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以及如何认识必须"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这在理论界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论题。针对奚广庆先生的不同观点,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从本国人民的"实际"出发;二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愿望。以此为基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伟大之处在于:一是紧扣现实社会主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之点;二是概括得既通俗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又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一脉相承。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应在共同富裕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两方面能够更好解决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理应"之"理"不是来自别处,而是内在于中国社会主义本身的优越性。

    2021年01期 No.19 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简介

    <正>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第二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被誉为"南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福建省高峰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档行列。学科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为一体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11年获批,下设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是福建省第一批特色专业、全国首批一流本科专业。

    2021年01期 No.1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8K]
  • 《理论与评论》征稿启事及选题方向

    <正>《理论与评论》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中共福建省委讲师团、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思想性、评论性期刊。刊物常设"理论前沿与经典新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百年党史党建""热点问题论析"等栏目。主要刊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作品,亦欢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稿件。本刊2021年选题方向为:

    2021年01期 No.19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