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吕红;
<正>近期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内含19个专题。其中,"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无疑是诸多关键词中的两个核心关键词。的确,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的先进性政党,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规定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专题形式专门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出重要规定及系列战略部署,是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和坚持正确发展道路的战略举措。要理解这一根本问题的要旨和落实这一根本制度的部署,需要贯彻落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总要求,而关键则在厘清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建设意蕴。
2020年05期 No.17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孟宪平;
<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创新成果,也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在当下的实际工作中,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要在学思践悟各环节下大功夫,使之融入脑中、烙在心中、落实到实践中。
2020年05期 No.17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 谭亚川;
<正>中共福建省委十届十次全会(以下简称全会)是在加快建设新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目标和举措,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指向鲜明、意义重大。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其精髓要义,在全面理解、系统领会、深入落实上下功夫见实效。
2020年05期 No.17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 史小宁;王宗礼;
现代性是对西方现代工业实践理性精神的反映,对于引导西方现代化进程、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以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性矛盾及其双重性后果。一方面,致使意识形态呈现出世俗化、理性化和开放性的特征,使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世界和群众实际诉求;另一方面,现代性力量又以难以抗拒的趋势改变着人类生活,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难度。对此,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过程中,必须积极借鉴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科学的意识形态批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融合。
2020年05期 No.17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陈云;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学派的研究范式本质上没有超越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或实质精神。他们误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不在场,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转向空间化诠释,其主要任务是以空间为主轴对现代性语境下资本主义的城市化问题进行批判,当然其所言的空间是一种过程性和动态性的社会隐喻空间,展开的批判是一种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的批判。其实,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并且以生产实践劳动为轴线的唯物史观命题是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空间或城市空间生产理论的前提,其内涵指的是空间产品的生产和空间关系的组构,其动力源于社会分工、交通变革、大工业发展以及资本逻辑等。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空间生产理论,对于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叙事意义。
2020年05期 No.17 4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李辽宁;李丹琪;
"一带一路"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互促共进的关系,充分认识这种关系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化解相关风险和挑战,对于推进"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应统筹战略布局,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国家外交与公共外交的整体合力;坚持教育为本,提升民众国际化素质,在对外交往中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提高对外传播效率;坚持分类对待,针对不同受众打造文化精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度。
2020年05期 No.17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张业振;
在批判和抵制西方"普世价值"全球推销的同时,中国正在努力进行价值观国际传播。理清两者之间的重大区别,是有效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急需解决的基础问题之一。在逻辑前提上,西方无视他国文化主权和他国价值观,中国则尊重他国文化主权和他国价值观;在现实目标上,西方旨在鼓吹国际认同、推销政治制度,中国则旨在增进国际理解、贡献中国智慧;在内容结构上,西方屏蔽与世界的界线,价值观结构模糊,中国则正视与世界的界线,价值观结构清晰;在方式选择上,西方主张资本开路、军事威胁,用霸权说话,中国则主张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用事实说话。
2020年05期 No.17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姚选民;
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叠加的冷峻现实,激活了"世界向何处去"的全球善治图景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历史必然性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擘画了全球治理的未来善治图景。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善治图景有其影响因素,但是更有其客观历史时空条件。主要包括:其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其二,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政治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其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实现全球善治的科学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有力引领全球治理的未来走向,不仅能让现实世界早日走出全球治理的困境,而且能让全球善治图景真正落地而最终成为现实。
2020年05期 No.17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