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

  • 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深化社会主义认识的讨论

    奚广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学研究也在持续深化,有学者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这是有益的尝试。我们必须把研究奠立在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不仅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伟大旗帜,而且要历史地、科学地关注与研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和运动,要用发展的、实际的认识对待现代人道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继承、批判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生存、发展和交往的宝贵思想遗产,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放理论。

    2020年03期 No.15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互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研究

    黄明理;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哲学克服了旧哲学主客二分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提出了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互主体性思想。人与自然在逻辑上相互证成、在实践上相互生成,二者本质上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上升到伦理信念的高度,人与自然互为道德评判的尺度,人类只有尊重自然的目的性并满足其需要,才能实现其完整性、全面性和自由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确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自然主体性和内在价值的自觉尊重。

    2020年03期 No.15 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 “现实的个人”的实践论转向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考察

    叶政;张思嘉;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构建唯物史观的基本立足点。这一概念既从根本上超越了黑格尔在市民社会中所阐发的"具体的人",又有别于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施蒂纳的"唯一者"、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这些仅仅阐发了人的抽象性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人的客观实践而不是抽象思维,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目的性三个方面系统解读"现实的个人",完成了将人的阐释从形而上学层面引入实践层面的理论转向。明晰"现实的个人"的实践论转向,不仅对于厘清概念意义上的人的生成逻辑有着重要的学理价值,而且为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以及"现实的个人"的理论内涵、主体特质、价值取向在当代的多维呈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0年03期 No.15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

  • 构建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三种方式

    邱仁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为构建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当前,要把中国道路说清楚,讲好中国故事,让世人听得懂、看明白、理解透,亟待从描述论、解释论、价值论三方面构建中国道路话语体系。描述论为讲清楚中国道路"是什么样"提供一种描述方式,解释论为讲清楚中国道路"为什么能"提供一种阐释方式,价值论为讲清楚中国道路"为什么好"提供一种价值立场和价值判断。把握这三种方式,建构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对进一步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掌握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都具有重大意义。

    2020年03期 No.15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

    陈一收;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是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制度密码。发挥党的领导制度的优势,是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统一领导,应着力于进一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各级干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20年03期 No.15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坚持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

    赖扬恩;

    坚持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度,是新时代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重要领域与重要环节,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具体而不是抽象的,通过加强党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全方位领导,构建更加完善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具体工作机制。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多元化乡村治理主体格局、立足治理手段的技术化等方面付出长期努力。

    2020年03期 No.15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融媒体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网络传播的瓶颈与破解

    戴少娟;

    融媒体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展所长、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个高度系统化、集成化,且更具传播力、凝聚力的新型媒体集群,为公众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提供了更加多元和立体的网络渠道。基于融媒体的固有特点和传播规律,党的创新理论要借助互联网直达公众、直抵人心,关键要围绕网络做文章,抓住融合下功夫,找准瓶颈谋改革,系统集成求创新。

    2020年03期 No.15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整合与创新:大数据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策略探析

    郑洁;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在大数据时代,如何运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整合教育内容、拓宽教育载体、转变教育方式、创新教育话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要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教育对象需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推进教育网络化、掌握话语主动权等方面着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进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

    2020年03期 No.15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热点问题论析

  • 全面认识人与自然间的复杂关系——兼论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

    杨承训;刘柯杰;

    瘟疫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巨大。在习近平总书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出发,应正确认识瘟疫灾害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人与自然的矛盾永远存在,面对瘟疫灾害在内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必须深入思考对自然"顺应"与"战胜"的辩证统一关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备防策略,依靠科技创新,努力构建"攻防兼顾、以攻为守"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一盘棋"优势,提高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020年03期 No.15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探析

    张汉飞;孙景昊;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疫情防控工作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应注重总结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方法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思维,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进行着眼全局的顶层设计;坚持马克思主义求实思维,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坚持马克思主义底线思维,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基础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开放思维,开展透明的政治行动和广泛的内外合作;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做到统筹兼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对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为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危机提供了思想武器和工作指南。

    2020年03期 No.15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 人物风采·郑传芳教授

    <正>郑传芳,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程、重点教学团队负责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福建省"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福建省高校领军

    2020年03期 No.1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 《理论与评论》征稿启事及选题方向

    <正>《理论与评论》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中共福建省委讲师团、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思想性、评论性期刊。常设"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热点问题论析"等栏目。主要刊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作品,亦欢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稿件。本刊2020年选题方向为:理论前沿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理性研究2.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研究3.列宁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研究4.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研究5.治理与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6.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研究

    2020年03期 No.15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