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家笔谈

  • 习近平总书记的马克思主义观

    储峰;

    <正>习近平总书记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高超智慧,深刻认识和思考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看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系列论述具有重要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马克思是位顶天立地的伟人,马克思主义富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品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018年03期 No.3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特点

    王宏波;

    <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通过武装人民群众,将理论转变为改造世界的实践行动,迄今为止产生了三种实践形态,具体地说就是社会运动、社会革命、社会工程。无产阶级取得社会政权以前,社会运动与社会政治革命是主要实践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组织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任务,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也主要表现为社会工程形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构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

    2018年03期 No.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 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轩传树;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今天为什么要纪念马克思的问题,而且明确阐明中国共产党今天应该怎么样纪念马克思的问题,即纪念马克思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有历史视野、世界眼光、时代担当,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直面并回答当前国内外各种疑问和期望。

    2018年03期 No.3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 马克思主义的深远影响源于真理力量

    马福运;

    <正>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伟大时代价值,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和经验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在人类思

    2018年03期 No.3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专栏

  • 生态文明与“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吴宁;章书俊;

    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种"生命共同体",是共同体的最高形态和生态文明的核心。具有共生性、开放性、共享性的生态原则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精神,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一个充满智慧的伟大方案,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话语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8年03期 No.3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

    刘勇;何苗;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创新成果,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和谐发展的价值指引。党的十九大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这一思想在理论逻辑上,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承续;在文化逻辑上,是天下为公优良传统的延续;在实践逻辑上,是新中国六十多年来和平外交核心价值的体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逻辑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思想动力和方法支撑。

    2018年03期 No.3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基于“块茎思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逻辑探析

    潘于旭;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发展高潮过后,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分化和式微后提出的,反映了人类社会面临转折和重新建构的客观要求。与各种旧式人类共同体相比,这种共同体的构成主体从单一同质转变为多元异质,并因此导致了人类在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通过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成方式,可以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块茎思维"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进行探析。

    2018年03期 No.3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思潮辨析

  • 提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识力

    杨军;

    推进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斗争,需要提升对它的辨识力。首先要正视干扰辨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客观因素,把握提升辨识力的关键。其次要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共党史的学习,增强理论修养和史学修养,掌握理论武器。再次要揭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各种伪装,走出认识误区。

    2018年03期 No.3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 反对资产阶级“普世价值”,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余斌;沈贺;

    从人类千百年的历程考察价值观,我们会发现这些价值观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历史性,不仅在名称上有变化,而且相同名称的内涵也有变化。金钱选举制下的现代性、自由、个人权利、民主、理性等所谓"普世价值",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鼓吹资产阶级"普世价值"、反对对其进行批判的"普世价值"论者,其目的不过是要在中国推行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社会体制,把中国的改革道路引入改旗易帜的邪路,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资产阶级"普世价值"。

    2018年03期 No.3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专栏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论纲

    张志丹;

    当代各种意识形态交锋、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严峻现实以及国内学界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要求我们应有前瞻思维和战略思维,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构建以意识形态为研究对象的意识形态学。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必须要有历史厚度、时代高度和学术深度,超越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研究中存在的隔绝分散的"前学科"状态,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充分融摄、吸纳与整合国内外各种跨学科的学术思想资源,研究意识形态现象,揭示意识形态生产、发展、嬗变、传播规律,其中关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特征、规律、功能、结构、体系等重要的学术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建设中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确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8年03期 No.3 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大格局与新境界

    王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定位、宏伟布局和实现路径,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创新意识,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问题导向,体现出宏大的思想格局和崭新的理论境界,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18年03期 No.3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申小翠;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的探索是一个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重点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在批判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获取意识形态领导权;改革开放之初,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捍卫意识形态领导权;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严把舆论的正确导向,牢牢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新时代,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传承中增强了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阵地意识和忧患意识。

    2018年03期 No.3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组织和党员的主体性及其培育

    刘地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这就对高校党委提出履行主体责任,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培育党组织和党员主体性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党委肩负起主体责任,培育党组织和党员主体性,增强党组织履职尽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8年03期 No.3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书评

  • 研究党的十九大世界意义的学术力作——评《中国新贡献》

    李方祥;

    <正>党的十九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显著的世界意义。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对世界进步意味着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意味着什么?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又对世界作出了哪些新贡献?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贡献》一书,基于文化、理论、实践三重维度,从七个不同的视角对党的十九大的世界意义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释。该书的出版充分彰显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2018年03期 No.3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 人物介绍

    <正>刘同舫,湖北天门人,法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兼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6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54篇;出版学术专著8部、译著2

    2018年03期 No.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 下载本期数据